您好,欢迎来到友迪情感。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真正的好作家永远都应该是革命者 | 叶兆言创作四十五周年研讨会节录(下)

真正的好作家永远都应该是革命者 | 叶兆言创作四十五周年研讨会节录(下)

友迪情感 2025-06-08
导读"我觉得我这一生,现在已经这把年龄,可以说这句话了,我始终坚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放弃。”四十五年、上千万字,这是关于叶兆言的两个数字,它们指向的是一个作家孜孜不倦的漫长跋涉。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叙事到当下对历史与人性的深邃洞察,叶兆言四十五年的文学创作生涯,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见证,更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坐标。2024年9月,叶兆言最新长篇小说《璩家花园》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小说以一群隐忍而努力前行的普通人的故事,写就共和国七十余载平民史。他将宏大历史与幽微日常、文史积淀与写作技法内

"我觉得我这一生,现在已经这把年龄,可以说这句话了,我始终坚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放弃。”

四十五年、上千万字,这是关于叶兆言的两个数字,它们指向的是一个作家孜孜不倦的漫长跋涉。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叙事到当下对历史与人性的深邃洞察,叶兆言四十五年的文学创作生涯,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见证,更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坐标。

2024年9月,叶兆言最新长篇小说《璩家花园》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小说以一群隐忍而努力前行的普通人的故事,写就共和国七十余载平民史。他将宏大历史与幽微日常、文史积淀与写作技法内化为一种真实的、朴素的、平等的、欢乐的看待世界与看待人间的方式——种平民气质与平民哲学,为每个人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赞美诗。

《璩家花园》自出版以来,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四期支持项目,荣获包括月度中国好书、《收获》杂志年度长篇小说、《南方周末》年度十大好书、《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出版人》杂志年度致敬图书等数十项重磅奖项。叶兆言曾说,小说的传统和未来都在于读者。四十五年间,这份对读者的真诚始终未变。《璩家花园》出版后广受好评,正是读者对作家最好的回应。

2025年5月24日,以《璩家花园》出版为契机,由扬州大学主办,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毕飞宇研究中心、译林出版社承办的“璩家花园及前庭与后院——叶兆言文学创作四十五周年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行。本次活动是对以《璩家花园》为代表的、包括《璩家花园》在内的叶兆言“文学建筑群落”的总体性研讨。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致辞,来自全国六十余位专家学者、期刊媒体代表参会。作家叶兆言出席。

本次研讨会分上下两场。开幕式由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定勇主持。上半场学术研讨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点评。下半场学术研讨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主持,武汉大学教授樊星点评。闭幕式由扬州大学教授张堂会主持,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作学术总结。

本次活动分上下两期推送,此为第二期。

专家研讨

主持:何言宏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璩家花园》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平民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将人性的美好与卓越做了非常动人的表现

叶兆言的长篇小说《璩家花园》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平民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不仅以“去贵族化”“去精英化”等方式和平民主义的文学观、历史观与道德观,以平等和共情的叙事伦理,书写了璩家花园一带城市平民的精神、生存与命运,还以人文主义的情怀,在揭示与书写他们不完美的人生与人性的同时,发掘和展现出平民内部的道德理想,塑造了李择佳和璩天井等人物形象。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叶兆言对人性的书写与揭示,如同努斯鲍姆所指出的,既有人性的局限,亦有人性的美好与卓越。叶兆言以李择佳和璩天井的“爱”与“包容”,将人性的美好与卓越做了非常动人的表现,更是烛照与提升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伦理状况与精神、情感现实。

李丹梦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童年印记赋予叶兆言老师强大的写作势能,与其作品天然的历史纵深

四十五年的时间很长,叶兆言先生在这四十五年间一直强调不要放弃写作,写作的延续本身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对大作家,创作的延续和中断都很迷人

叶先生不间断的创作也许并不完全来自一种“常态化的松弛”,他在访谈里也说:“我不可能不在乎评说,别人说我好我会暗自得意,说我不好,我会暗暗悲伤。现在在写作时也常常感到恐慌。以前的作品还不错,当我在注意以往作品的时候,担心写作能力已经开始衰竭。”他讲得很真诚。

叶先生是五零后作家,他在童年那样一种一体化的、单面化的、政治化的生存所引发的强大势能,让他的写作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纵深感。《夜泊秦淮》出版于1991年,这是他风格成形的作品,开篇第一卷《状元境》就是英雄一闪而过的故事,马上回到日常生活中。叶先生在他的作品里不愿意给我们固定的东西,似乎是一种情调,迷途就是天堂。

李洪华

南昌大学教授

叶兆言老师的作品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独特的南京史

叶老师长期以南京作为文学创作的地域名片,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情感。在他的笔下,秦淮河、夫子庙、玄武湖等地标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承载着南京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可以说,叶老师的作品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独特的南京史。

在《夜泊秦淮》系列中,叶老师展现了南京的繁华与没落。比如《状元境》将一个本应繁华的街区描绘得脏乱风骚,颠覆了传统的文化想象。这种怀旧不是追忆六朝古都,而是聚焦清末民初以来南京的衰败景象。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中,他以一段特殊时空下的爱情故事,建构了1930年代的南京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叶老师的南京书写不仅在历史维度进行,也有一系列关于现代南京人的生活故事,如新作《璩家花园》,叶兆言现代的南京书写淡化了怀旧色彩,努力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素材,反映时代变动中的人心人性,这些日常生活经验表达中,他仍然是不同程度上保持了此前的南京意识

李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

副总编辑

叶兆言对传统的继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基因重组

叶兆言老师的小说始终浸润着秦淮水的氤氲。当他在中篇小说集《夜泊秦淮》(包括《状元境》《追月楼》《半边营》《十字铺》四个中篇)里写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触掠过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文明的精神河床。这条河流承载的是六朝金粉的浮光,更是三千年文明沉淀的密码。

叶兆言对传统的继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基因重组。在散文集《南京人》系列作品里,古老的明城墙砖缝间,生长出现代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秦淮河的画舫中,弦歌与爵士乐的旋律相互交融。他深知传统的真谛在于其流动性与生命力,并非是静态的、被束之高阁的存在。

当我们在叶兆言的小说中追溯传统与先锋的轨迹,会发现一个惊人的隐喻:他的创作本身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他始终在寻找传统与现代的黄金分割点。这种游牧式的写作姿态,恰如大运河在不同时代的改道——表面上是地理的迁移,本质上是文明的生长。那些被他重新激活的历史场景,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如同大运河的疏浚工程,让沉积的文明泥沙重新参与当代精神的水循环

赵雷

《当代文坛》副主编

《璩家花园》的出版,再次证明叶老师在不同创作阶段都能奉献经典之作

首先代表《当代文坛》杂志社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兆言老师文学创作四十五周年致以诚挚的敬意。

毕飞宇主席在开幕式致辞里对兆言老师的创作如数家珍,深情回顾了兆言老师荣休情景,既略带感伤,也令人充满期待和想象,这种期待和想象既是对于兆言老师的,也是属于南京文学、江苏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学的。

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人,退休与否或者年龄如何,并不会影响他对于文学的热忱、对于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璩家花园》在兆言老师迄今为止的小说里应该是文字体量最大、书写时间跨度最长的作品,由此可见其创作状态可谓宝刀不老。小说写了南京城老宅院两个平民家庭三代人七十余载的生活,涉及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对外开放、走出国门、下海经商、国企改革、发展经济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可谓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生活史诗。小说写的是南京,但也通过南京写出了中国,写出了中国的当代历史;写的是南京人,但也通过南京人写出了中国人的生活、家庭与精神、心灵。

在四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叶老师通过众多作品建构了独特的南京城市形象和江南文学形象,不少作品也已进入当代文学史。真正的优秀作家,年龄和阅历往往能带来新的创作境界。这部作品以小人物视角展现出的生活细节感与历史厚重感,再次证明叶老师在不同创作阶段都能为读者奉献经典之作。

我们一说起兆言老师,就会想起他笔下的南京城和南京人;我们一说起南京,也会想起兆言老师的诸多相关作品。可以说,兆言老师真正写出了南京这个城市的形象与气质、故事和古今、生活和人民。南京能够成为“世界文学之都”,正是因为有以叶兆言老师为代表的优秀作家和他们创作的诸多经典文学作品。江苏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积淀和文学传承。

金进

浙江大学教授

在《璩家花园》里,叶老师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让江南的风土人情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

叶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和诚恳的作家,关于《璩家花园》我主要有三点阅读心得:

首先,《璩家花园》的叙述手法十分精妙,整本小说不是线性结构,而是融合了插叙和倒叙,行文线索前后呼应,以时空碎片拼凑出一幅完整的时代图景。

其次是书中表现出的情欲底色,这个“情欲”不是贬义,而真正世俗的东西,比如天井和璩达的模糊身世。江南作家的小说中总会有欲望、情欲存在,苏童老师的作品、毕飞宇老师的《玉米》《推拿》都是这样。情欲的本色就是江南的。

最后是书里面展示的江南风物,如烧鸭烤鸭的段落,看似闲笔,实则通过味觉记忆勾连起地域文化的深层肌理。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也让江南的风土人情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

李长中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叶老师历史书写并非是还原历史,而是以历史为方法,还原宏观历史场域中的普通人的生存与生活

叶兆言老师作品的丰富与复杂,是很难从单维的角度和方法进入的,但从“夜泊秦淮” 系列、《枣树的故事》,到《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再到《刻骨铭心》《璩家花园》等,若从内容和题材上说,他对历史是情有独钟的。但他的历史书写并非是还原历史,而是以历史为方法,还原宏观历史场域中的普通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或者说,历史对他而言仅仅是一种通道,一座桥梁,一种途径

如《璩家花园》也是以南京一个虚构的古老街区为窗口,写的是中国的历史。也就是说,他“潜到历史的渊底,以文化忧思者的角度思索中国”,带有旧式知识分子对传统中国的怀恋和感时忧国的情怀。他为何持续地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叙事“原乡”,这绝不仅仅因为叶兆言与南京在地缘上的紧密联结,更重要的是“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的历史。南京的每一处古迹,均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凭吊任何一个遗址,都意味着与沉重的历史对话”。书写厚重、深沉的中国历史,南京是一个独特的入口,历史与时间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出浓郁的审美特征。

王晴飞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叶老师是学者型作家,但是他不掉书袋,知识最后是转化成见识和人生的态度

叶老师的写作有很强的“南京性”,这个“南京性”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对地方性的解放。借用周作人《地方与文艺》中的观点来说,过于追求抽象的普遍性,会导致文学的同质和统一,其实是把文学活生生的个性压抑了。周作人认为,通过地方“个性的土之力”,真正能让文学和大地结合起来,把活泼泼的生活表达出来。

叶老师是作家里少见的知识丰富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中涉及的历史细节非常准确,但是知识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背景,知识在这里首先是文学,知识很自然地成为文学的一部分,这也涉及一个问题——知识和文学的关系。知识丰富的人是不是一定擅长文学?我们很自然会想到《沧浪诗话》里的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可见知识不等于文学。但是后面还有两句: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有知识有学问,不是文学的充分条件,但是要想成为一流作家就得多读书多穷理。叶老师有学问,但是他不掉书袋,知识转化成文学里的见识和人生态度。

叶老师把南京拉长了历史距离来看。南京有金陵帝王之气,但至少通过叶老师的书,我们看到这个帝王之气南京人往往是没有的,来南京称王称霸的都是外地人,南京人习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南京人也能处变不惊,这也是叶老师写作的底色。这是一种被文人气浸润的市民史观,是知识分子叙事和政治叙事之外的市民叙事——抓住各种史观下面的底层逻辑,即日常生活的逻辑

张立群

山东大学教授

叶兆言老师的随笔是一幅生动丰满的近现代知识分子群像、一幅现代历史文化地图

我想主要谈叶老师随笔当中的“现代文人书写”这个话题。2020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叶兆言经典作品系列,一共六卷,《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诚知此恨人人有》《午后的岁月》,我很喜欢这样的文字,幽默风趣、睿智犀利,雅俗共赏

在我念硕士博士的时候,先锋作家的随笔是一个很流行的论文选题,因为先锋作家小说写得好,随笔写得更好,叶兆言老师的随笔很多人觉得比小说更精彩,尤其是他有家学传统和优势,他有丰厚的知识,而且不掉书袋。他的随笔当中,梁启超、严复、章太炎、鲁迅、周作人、钱锺书、巴金、刘半农、朱自清、张爱玲、沈从文、叶圣陶、叶至诚等都有涉及,他的随笔是一幅生动丰满的近现代知识分子群像、一幅现代历史文化地图。这些文章是一组他传,相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他的自传,这里又包含着回忆录、珍贵史料,非常值得一读。在人物选择上也颇为用心,比如说完康有为就说梁启超,说完苏青就说张爱玲,具有连续性的。

时间有限,我就念其很有感触的一段话,“很显然,有些事徐志摩做得十分俗气,很长时间,我都有一种不认可,不应是诗人所为,现在想想,是把诗看高了,平心而论,徐志摩再俗,也比今天太多诗雅得多”。

程旸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

叶兆言老师的写作为城市文学提供了重要范本

叶兆言老师对于南京的书写贯穿了他数十年的写作生涯,但他也说过,他最关注的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故事中的人。正如卢卡奇在《小说理论》中所说:“小说是成问题的人物在疏离的世界中追求意义的过程,因此就定义而言,心灵与世界就永远不会完全相适应。”

“俗”与“不俗”是叶兆言老师创作的重要标准,一直到现在。在我国,从八九十年代以来,写农村生活的小说最为主流,有其历史文化方面的客观原因。但到了今天,城镇化已经全面覆盖,叶老师的写作为城市文学提供了重要范本

叶老师的创作启示我们:文学的本质是精神探索优秀作品应当超越单纯的苦难渲染,在揭示人性复杂面的同时,展现真善美的永恒价值。他通过虚构展现的历史,往往比简单“反映现实”更具思想深度。他的实践表明:坚持知识分子立场,保持审美自觉,才是文学创作的正途。

王小平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璩家花园》是叶老师写给年轻一代的一封家书

叶老师说这是一部留给女儿的书,一个父亲会想要留给女儿怎样的作品呢?我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开始阅读《璩家花园》的。

小说中有一段“目连救母”的唱词,堪称整部书的精神密码之一,与人物江慕莲有着隐秘的精神联系。江慕莲表面工于心计,实则是在动荡年代艰难求生的母亲。细读文本会发现,她与费教授、民有的关系远非表面那么简单。她最终选择自杀,却用死亡完成了自我救赎,也宽恕了他人。天井的纯良仁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母亲,一个解除了儿子“救母”使命的母亲。费教授反复吟唱的“奈何桥”戏词,也是他灵魂深处的惊涛骇浪。我记得曾经有学者探讨目连戏和鲁迅精神之间的关系,里面提到,鲁迅自己就是目连。深刻体味历史的浓重黑暗,同时又对父辈的世情人生有理解、有包容,在此基础上成为目连,承担、救赎父辈的罪与罚,构成了他的重要思想根基。慕莲”与“目连”在语词的呼应,构成了小说幽微曲折的精神信息。

叶老师以聊天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无数丰富的信息包蕴在表面波澜不惊的生活之流中,以细密饱满的世情叙事,引我们去细细体味,让我们听得入耳、入心,慢慢懂得一些东西,懂得生活,懂得人性的脆弱,懂得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恒久、无常和彼此的理解、救赎。因此,我愿意把叶老师的《璩家花园》看作是写给年轻一代的一封家书。

相宜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

《璩家花园》不仅仅是秦淮河畔的一座老宅,它还是一条街道,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滋养着这群在历史的兴衰中浮浮沉沉的平民百姓的精神底色

叶兆言老师的文学耕耘与三个关键词有关,分别是城市、市民和历史,这三个关键词也深刻地贯穿于《璩家花园》中,这本书既是留给女儿通往家族记忆之书,也是重构集体历史经验与打捞世情百态的宏阔之作。

叶老师是南京城的文学代言人,他的作品深度扎根在南京的地域文化之中,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赋予南京地理空间文学象征的意义。《璩家花园》不仅仅是秦淮河畔的一座老宅,它还是一条街道,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滋养着这群在历史的兴衰中浮浮沉沉的平民百姓的精神底色。

叶老师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天井是中国文学作品当中很难得见到的一个奉献型的男性形象,他以平凡的执着在时代的洪流之下获得了他理想中的平凡的幸福。费教授与民有,这两个完全性格极端,生活态度也两极的人,却又惺惺相惜,亦师亦友亦父亦子。李择佳则是一个时代路口的女性形象,她做出种种坚韧又不甘的人生选择,她的陪伴和包容,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天井母爱的缺位。这些人物的故事,在叶兆言老师笔下被平和温情地叙述,被赋予了现实和理想主义的双重色彩。

叶兆言老师不追求宏大叙述,而是将历史事件融入市井生活的细节之中,用日常器物的变迁串联起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这种以小见大的叙述策略,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日常化的审美,构建出了历史与日常的微观史诗。

谢尚发

上海大学副教授

南京的历史遗迹、文化记忆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的文学关联,使得叶老师的创作成为江南文脉的传承

叶兆言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先锋小说、新历史主义、新写实……这种多样性源于他在小说、散文、非虚构等文体的持续探索,以及在叙述方式、主题内容上的不断创新。然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以独特抒情风格构建的“江南诗学”,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金陵世界”

这种诗学首先体现为一种“怀旧”风格。叶兆言偏爱历史题材,即便书写当代也将其视为历史的延续。从“夜泊秦淮”系列到《花影》《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再到《刻骨铭心》《璩家花园》,他笔下的古旧生活、男女情事都氤氲着浓厚的历史感。《璩家花园》中的空间,更成为一个承载历史感的象征性角色,既有《状元境》中历经沧桑后的悲悯情怀,也是《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中丁问渔的爱情偏执,更是《很久以来》中江南望族衰落的悲悼。

其次,“江南诗学”的核心是“文学的金陵世界”。叶兆言通过虚实相间的手法书写南京:虚构作品中的梅城、江南小城,非虚构中的秦淮河、夫子庙等真实地标。金陵作为南京的历史称谓,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叶兆言创作的怀旧气质。这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记忆,以及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的文学关联,使得叶老师的创作成为江南文脉的传承。

刘志权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对于真正尊重现实的作家,世界不是用以展示才华的道具,而是应该认真对待的本体

《璩家花园》是一本留给女儿的书,也是一部私人之书,与叶兆言老师文学创作四十五周年的特殊节点结合起来很有意义。

关于《璩家花园》,我首先想说的是“天井就是叶兆言”。叶老师生于1957年,天井生于1954年,但是小说的卷首语,陈寅恪题《人间词话》在1957年,这是生命的开始,开篇70年代混沌初开是历史的开始。儒家讲刚毅木讷近乎仁,天井和叶老师的性格是非常像的,天井一生只爱一个人,而叶老师一生挚爱写作

在《璩家花园》里,历史与日常伴随伴生,互相对位类似于DNA的双螺旋结构,宏观历史为民间日常提供了一个锚点。叶老师对于人间的爱是对历史洞察之后的同情之理解。而其中的历史也是沉重的,如书中日记、照片、档案的象征意义。费教授的日记散失了,他也失忆了,而他在失忆之后所记得的是《山河图》,这暗示着叶老师于历史不能忘记的一种嘱托。

《璩家花园》里也有反讽与平民喜剧历史和人间本身就有一种语境的不协调,天井的寡淡必须和阿四的活泼亮眼搭配才活色生香。年轻时的叶老师也一度热爱技巧,曾拥有“技术性小说作家”的“头衔”。随着步入老境,他的叙述越来越平实,语言也越来越朴素。对于真正尊重现实的作家,世界不是用以展示才华的道具,而是应该认真对待的本体。叶兆言将修辞内化为一种真实的、相对的、全面的、平等的、欢乐的看待世界与看待人间的方式,一种平民气质甚至是平民哲学,人间生生不息。

房伟

苏州大学教授

《璩家花园》是一部真正的中国式平民历史之书

今天讨论叶老师几十年创作的主题脉络,我认为最核心的是个人与日常、历史与地域之间形成的四角张力关系

记得大学时,第一部读的叶老师的作品就是《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当时感觉特别惊艳,他通过一个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来书写1937年的宏大历史,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叶老师很多作品。我们经常用南京这个符号定义叶老师,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是窄化了他的创作,尤其到了《璩家花园》,他不纠缠于南京的风物、南京的语言,真正在超越中拥有了永恒的体验性。特别触动我的是这样一段话:“我所倾心的的对象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我所关心的是人类简单的情感,是人类的普遍的处境。我为那些喜欢我作品的读者写作,写作是我存在的方式和结局。

《璩家花园》是一部真正的中国式平民历史之书,平民历史不好写,因为写得琐碎让人疲倦,写得曲折过于传奇又让人觉得戏剧化,叶老师在《璩家花园》里写的是平民在历史中的命运选择,平凡的恶和平凡的善,一以贯之的是这样的平民史观。

李杰俊

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

叶老师的创作核心是在寻找真相

叶兆言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是一位低调的大作家,他的写作兼备众体,有一种非常大的涵容气象。

作为八零后一代人,阅读作为父辈一代人的叶兆言先生及其小说,我的整体感受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幽灵时隐时现,生命个体如雨中浮萍,待我叶兆言挫万物于笔端。我认为叶兆言先生是巫史的传薪人,是一代人的立言者。他的创作似乎在寻找真相,寻找生活的真相,寻找生命的真相,寻找历史的真相。无论是日常生活、市民生活,还是历史与人生,他似乎一直致力于对他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和个人经验进行清理、反思。这种清理和反思,看似在颠覆和解构他那代人的历史和人生,实则在颠覆和解构中完成着对他那代人历史和人生的重塑。这对我们八零后一代人认识当代中国历史、当下社会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

历史经验是五零后作家创作的重要资源,是他们的劫,也是运,更蕴藏着促使他们成为伟大作家的机缘。我祈望他们这代作家和学者能够在生活闲暇之时多写一些记录当代历史、当下生活和复杂人生的自传,即便这些文字可能会是一种隐微的历史修辞,但必将为想了解他们这代人的年轻一代留下宝贵文字记录。其实,我觉得叶兆言先生的《很久以来》《璩家花园》等作品中已经在这方面做了重要工作。我非常期待叶兆言先生等前辈作家和学者能够为年轻一代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字记录和精神财富,完成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周卫彬

泰州文联艺术指导

中心主任

叶兆言老师笔下,南京不是一部城市史,而是一部精神史与心灵史

在叶兆言老师笔下,南京不是一部城市史,而是一部精神史与心灵史,他既勾勒历史纹理、追溯特殊时刻,又重构城市与自我的文化记忆。

有评论家说他用“遮光叙事”来进行故事讲述,我深以为然。城市被剥除了那种英雄的光环,去除了历史的浪漫主义的想象,于日常的惊鸿一瞥中更加接近真相,南京在兆言老师笔下被内化为一种越近沧桑的语调。他的笔触既具渊博学识的考证功底,又聚焦平民化的日常肌理,让南京变得亲切可感。当下城市同质化加剧,书写其特质愈发困难,而叶老师的历史写作绝非“诵诗”式的怀旧,而是让“已逝”“未完成”与“始终在发生”相互映照——如《璩家花园》这般,在物质与欲望裹挟的当下,为城市记忆撕开一道照进人文之光的缝隙。

兆言老师以“严说家史”的姿态来诉说南京的前世今生,那些历史痕迹亦是他的心灵痕迹。文学书写城市,不应止步于展示文化奇观或勾勒典型形象,而是在辨识城市记忆的同时,唤醒我们各自的生命经验

康烨

南通大学讲师

叶兆言老师的文学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世界性从来不是对地域性的消解,而是对地域性的深化与转化

叶兆言老师笔下的南京既是六朝古都,也是全球化语境中的人类精神镜像。这种地域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构成了叶老师文学魅力的核心。他曾说:“我从来写的都不是历史小说,只是小说需要这段历史,需要这个背景。”基于这样的审美意识,叶兆言从不满足于宏大叙事的历史复刻,却每每打捞和瞄准历史的断裂点。就拿《璩家花园》来说,从1970、1954、1971一直到1999,最后停留在2019。

叶兆言的历史书写具有虚实辩证的智慧。他笔下的民国文人、歌女,穿着历史戏服却涌动着当代人的精神焦虑。《刻骨铭心》中抗战女学生的抉择叩问着现代女性困境,《仪凤之门》里革命者的理想主义与当今知识分子的迷失形成对话。这种张力恰似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过去与现在永远相互注视。

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叶兆言的南京与莫迪亚诺的巴黎形成有趣对照。两位作家都痴迷于打捞城市记忆,但叙事姿态迥异:莫迪亚诺的巴黎笼罩迷雾,历史书写是碎片化的;叶老师的南京则保持清晰的历史坐标。这种罕见的、当代小说家中独一无二的考据功力,体现出叶老师家族记忆的传承与作为小说家的使命与责任。

叶兆言老师的文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南京的也是世界的,真正的世界性从来不是对地域性的消解,而是对地域性的深化与转化

陆志宙

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

叶老师曾说,小说的传统和未来都在于读者,四十五年来,这份对读者的真诚始终未变。《璩家花园》出版后广受好评,接连斩获多项文学大奖,这正是读者对叶老师最好的回应

感谢大家远道而来参加本次《璩家花园》的研讨会,也特别感谢毕飞宇主席和扬州大学文学院的精心筹备。我主要从出版角度分享我们做《璩家花园》的历程和出版理念。

做叶老师的书是从2019年的《南京传》开始,2020年译林又出版了叶老师的六本散文。记得2022年《通往父亲之路》出版的时候,叶老师在一次活动上透露,说这部中篇其实是为一部长篇在做准备,这部长篇就是现在的《璩家花园》,当时书名还叫《缝纫机·蝴蝶牌》,而且叶老师明确说这个书不发表了,准备留给女儿。

到2023年年头,我们和叶老师年聚,那晚叶老师兴致很好,一直聊到饭店打烊,他非常开心为小说找到了一个结尾,而且说这本书或许可以拿出来出版。 叶老师这样的态度转变,其实是对我们出版人来讲是一个特别大的鼓舞,我们可以争取叶老师的这本书。到10月份,叶老师果然把这部稿子发来给了我们。

接到稿子的前三四个月时间,我们都没有动手,其实都在看这个稿子,我们在想怎么做,怎么定位这本书,怎么能够把这部寄托了叶老师这么多心血的作品以最合适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叶老师在2019年把《南京传》书稿发给我的时候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他说我的活干完了,以后就看你们的了。《璩家花园》也是如此。

面对这部作品跨越七十多年的历史叙事,我们编辑团队秉持着严谨审慎的态度,既要保证编校规范,又必须完整保留叶老师的气韵。2024年9月,这部留给女儿的作品终于跟读者见面。在视觉呈现上,我们也和设计师反复探讨,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封面设计保留了“世事如潮过,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场景,读者可以一下子进入到故事里面。

在图书定位方面,我们长期做叶老师的作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璩家花园》中,我们认为写作半生的叶老师褪去了所有的技巧和粉饰,将一生的亲历都倒映其中,以平静克制的笔调,穿越历史的激流与险峰,讲述了一座城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在小人物与大历史寂静无声,却又声嘶力竭的对话里,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活常态的一个平静的呈现,结合这些,我们将这本书定位为“共和国七十余载平民史诗,三代人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

在图书面市以后,我们必然会要做很多的推广,很多的传播,力求长线布局和精准传达。在《璩家花园》面市半年内,我们做了八场大活动,在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与读者见面,从“平民史诗”的故事基调到“大俗大雅”的写作观,从“十二条时间小径”的艺术结构到“而今听雨僧庐下”的创作境界,多层次地阐释这部作品,为读者打开进入其中的不同的入口,希望读者能在任何时刻与之相遇。

左右更多

《璩家花园》出版后的部分活动海报

叶老师曾说,小说的传统和未来都在于读者,四十五年来,这份对读者的真诚始终未变,《璩家花园》出版后广受好评,接连斩获多项文学大奖,这正是读者对叶老师最好的回应。

主人公天井从青年懵懂到两鬓染霜,也映照着叶老师创作生涯的探索与沉淀。“而今听雨僧庐下”——那些欲说还休的人生况味,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悲欣交集,都在克制的笔触中娓娓道来。《璩家花园》是一部隐忍诉说的中国当代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祝福《璩家花园》与更多的读者相遇,祝福叶老师身体康健,文学长青。

下半场点评

樊星

武汉大学教授

读者读了叶先生的作品,再来打量人生,会有一种全新的思维

我一直对叶兆言先生怀有深深的敬意。1990年我在《当代文学评论》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谈的就是叶兆言先生小说里的“命运感”,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是是是非非能说清楚的,读者读了叶先生的作品,再来打量人生,会有一种全新的思维,这也是叶先生一直以来所致力于追求的东西。

我们期待着,叶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诞生。

闭幕式

主持:张堂会

扬州大学教授

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标签定义叶兆言老师丰富博大的创作实践

叶兆言被誉为“南京城里最后一位文人士大夫”,他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创作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夜泊秦淮》《南京传》《仪凤之门》《璩家花园》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敏锐洞察力,还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他的文学创作跨越了先锋、现代主义、新写实等多个流派,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标签定义他丰富博大的创作实践。对于这样一个坚持创作四十五年而历久弥坚的作家,我们的批评家与文学史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文学史教材已经留下了叶兆言先生的名字,但与叶兆言先生的创作实绩是不相匹配的。

因此我们围绕《璩家花园》展开,对其创作的前庭后院进行深入幽微的探讨,以期推进叶兆言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学术总结

汪政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四十五年创作历程”这一研讨主题并非所有作家都能承载。叶兆言是伴随中国新时期文学成长、见证并参与其进程的经典作家,其学术价值再次得到确认

这次研讨会成果丰富,因为兆言创作历程长,体量大,又涉及多种创作领域,所以给研讨提供了广泛的话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贡献了许多可以进一步深入的观点和线索。既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又在更多的论题上各自表述,这无疑说明了兆言鲜明的个性和他筑起的文学存在清晰的轮廓,同时又说明,对这个存在一旦深入下去,勘探下去,又会歧路丛丛,人见不殊。所以,不必指望对兆言的研究毕其功于一役,对一位蕴含丰赡的作家而言,任何一次研究都是开始

我要强调的是,“四十五年创作历程”这一研讨主题并非所有作家都能承载——需具备深厚的创作积累、足够的作品影响力,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认可。以叶兆言为样本,研讨会主题《璩家花园》“前庭后院”的隐喻,恰是感性的学术视角投射。通过研讨可见,叶兆言是伴随中国新时期文学成长、见证并参与其进程的经典作家,其学术价值再次得到确认。祝福文学革命者永远年轻,也希望我们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永远年轻。

答谢

叶兆言

《璩家花园》作者

尽可能多打一场球,能多打一场是一场,输赢已经不重要了

我最主要想说的就是表达谢意。

首先感谢主办方扬州大学,当然更要感谢毕飞宇,实事求是说,不光是朋友之间,没有毕飞宇就不会有今天这件事情。接下来我要感谢的就是出版方,因为没有出版方,这本书就不会出。最后感谢今天能够到场的所有嘉宾,感谢所有的人。

我今天受益匪浅,因为一个写东西的人,其实不大容易听见别人的声音。一个写作者,内心深处对所有读者都是心存感激的,写作者内心真的非常寂寞,其实知道今天这个时代,阅读的人真的非常少了,能够读到你的文字,还要发表评论,有的朋友还写了文章,真的非常感谢。

中国有句老话,叫“老而不死是为贼”,我今天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角色,我热爱写作,我喜欢写作,说白了一句话,就是“贼心不死”而已。我也知道老了,到了一定时候是会写不动的。我也觉得自己很幸福,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喜欢写,还能写,而且今天还在写。我们都是喜欢看打球的人,用打球来形容自己,就是尽可能多打一场球,能多打一场是一场,能比赛一场是一场,对我来说,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失败的历史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是还是那句话,“贼心不死”。谢谢。

扬州大学郁果同学向叶兆言老师献花

叶兆言老师脚伤未愈参会

愿早日康复,创作长青

【以上文字根据现场交流整理,已经发言者审阅】

Copyright © 2019- udiu.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